到过云南的外地人或许都听说过“云南十八怪”的顺口溜,虽然十八怪的内容不尽相同,但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多民族省份,在习俗上确实与中国内地的其它地方有着明显的差异,也可以说给初到云南的外地人一种特殊的“文化震撼”。
1938年,中国的全面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。从1938年9月开始,日本飞机对昆明进行了不断的空袭,老城内频频被炸,警报声声,人心惶惶。相对于昆明老城的紧张气氛,二十多公里外的北郊龙泉镇还相对安全一些。
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,原来从内地迁到昆明的学术机构陆续搬到了龙泉镇。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(简称:史语所)也来到了龙泉镇。龙泉镇没有比较大的建筑,史语所就分散在镇内各村办公。棕皮营的响应寺当时就成为史语所办公地与西文图书的场所。
龙泉镇的瓦窑村是中央地质调查所驻地,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北平历史研究所都搬迁到落索坡,北平研究院在黑龙潭,“中央博物院”筹备处设在竹园村,中国营造学社也在麦地村安定下来。随着许多学术机构的迁入,一时之间,古老的龙泉镇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。

历史语言研究所在龙泉镇将近两年的时光里,文字语言学家石璋如先生利用闲暇时间,在龙泉镇周边的田间地头拍摄了四百多张黑白照片,记录了当年龙泉镇周边的乡村生活场景。

石璋如(1902~2004),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。2004年,石璋如先生去世之后,这批老照片由他的儿子石磊先生整理了2年才得以公布于世。本文仅摘取了石磊先生编辑出版的《龙头一年,抗战期间昆明北郊的农村》中的部分照片进行展示,让我们重拾八十多年前昆明的那些乡土记忆。

龙泉镇主要村落示意图。
此文由 奇趣巴拉-发现美,发现美食,发现美景,发现生活!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 > 真·好看 » 八十多年前昆明北市区是什么模样的?来看看这些乡土记忆吧